The Frame Makes the Photograph

A common thing we hear about social media today is that near-constant picture taking means not ‘living in the moment’. We should put the phone down and just experience life rather than worry ourselves with its documentation. This sentiment wrongly assumes that documentation and experience are essentially at odds, a conceptual remnant of how we used to think of photography, as an art object, as content, rather than what it is often today, less an object and more a sharing of experience. But not all social media are built the same, and I think we can use a distinction in social platforms: those that are based in social media versus those that are more fundamentally about communication.
关于社交媒体如今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是,不断拍照就意味着不会“活在当下”。我们应该放下手机去体验生活,而不是急急忙忙记录生活。这种观点错误地假设记录和体验是相悖的,这源自于我们对于拍照的旧观念:我们曾认为照片是艺术品、是内容,而现在照片不再是个物品了,而更像是一种体验的分享。但不是所有社交媒体的本质都是相同的,我认为应该这样区分社交平台:一种基于社交媒体本身,另一种基于交流
研究员 Sherry Turkle 在最近的《纽约时报》专栏讨论了这个问题,描述了著名喜剧演员 Aziz Ansari 在街上与粉丝见面的场景。他们想要和他拍照,留下一些记录的证明,但他却只口头聊了聊他的作品,这让很多粉丝不满。Turkle 将这次见面事件总结为社交媒体运作方式的典型代表,但我认为,这是对如今人们使用社交服务的一种严重误解和真相曲解。遇到名人是那种你可能会想留下证明的特别时刻;对话也许也不错,但和名人的对话只是个单方面行为,他们之后很可能不会记得你,也不会继续你们的对话。把网上的日常社交行为与遇见 Turkle 这样的名人事件相比是不准确的。当然,遇到 Ansari 时可能有人更想去记录而不是和他对话,但日常的数字社交互动往往并不关注媒体对象是什么,而是集中于反复的、有来有往的对话上。不同的社交服务可能会鼓励或阻止这一行为,取决于它们的设计理念。
理解社交平台上拍照行为的正确方式是把它和传统摄影相比较,后者注重于如何创作艺术品,而前者本身只是一种交流体验方式。它并不是创造媒介,而更多的是分享的视角、你的观点和你的当下经历。现实的短暂性分裂为可传播的物体,对于传统摄影这是种终结,但对于社交拍照却只是个简单手段。随着拍照变得越来越容易,照片这种物体本身的存在不再特别或有趣了。反之,它们往往作为一种交流方式更加流动性地存在;是一种包含更多语言而非艺术性的视觉论述。因此,社交性拍照不应被认为是对当下或交流的蔑视,而是一种深入的社交沉浸。
Turkle 的论述集中在自拍上,也就是给自己拍的照片,她认为我们正在牺牲对当下的体验,为了获得记录。但当你不把浏览自拍视为过度自我欣赏,而是视为一种经历的分享,一种告诉他人我是谁、我在哪、我的感受如何的交流方式时,自拍的普遍存在就不再令人惊讶或是反社会了。大多情况下,自拍并非在记录遇到名人这样的超级罕见事件,而是正好相反,它记录着日常的瞬间,各种这样的瞬间在一起才编织起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一张完美构图和打光的沙滩照片可能会让一个美好的艺术品变得平淡无趣,因为社交平台上存在太多看起来差不多的类似照片了。相反,自拍则是仅属于你的会说话的照片。没人可以替你拍自拍,它是属于你自己的有声图像,因此特别私密且有表现力。它强烈地表达着当下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渴望分享和浏览的原因。
***
通过现代照片分享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重要区别在于社交服务主要侧重的是内容还是交流。当然所有社交媒体都两者兼顾,但不是所有媒体都给两者同等的侧重。
当今主流社交服务都非常关注媒体对象,他们把体验抽离成细碎离散之物,投放到资料或信息流里,然后用各种指标去量化有多少人喜欢。更简单地说,主流社交媒体围绕着媒体对象来构建他们的网站和你的体验,呈现形式为照片、视频、大段文本、签到等等。它们是组成体验的基本单位,供你点击、评论和分享。只要有人贴出一张照片,社交网络上紧接着就会围绕它产生相关的对话。
短暂性社交媒体受到很多用户喜爱,但却被大多研究分析忽略。有所不同的是,短暂性社交媒体其中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它拒绝这种结构的基本运作方式。Snap 上面没有评论,没有红心和点赞。短暂性的交流是通过照片本身完成的,而不是其周围衍生的东西。
像照片这样的媒体对象是主流社交媒体的终结,但对于短暂性媒体却只是手段而已。短暂性社媒让媒体对象变得没有存在感,让其他服务赖以生存的东西变得用后即弃。就像广泛传播的自拍照,照片对象本身只是交流的副产物,而非它的关注重点。
通过降低媒体对象的重要性,让它成为一次性物品,短暂性社媒将重点放在了交流本身上。这就很好解释了 Snap 和其他网站上的静止图片带来的亲密感是如此的不同。其他的服务尽管也有一对一聊天功能,但它们仍是通过或围绕持久的媒体对象构建的。基于媒体的社交,就是社交媒体这个名称的由来。
一个图像如果有了边界就成为了照片。边框造就了照片。很明显,Snapchat 里通常都是无边框、全屏的瞬间,而非艺术品。短暂性的社交网络网络并不侧重分享宝贵经历以及由此引发的交流,它不在乎艺术品的消逝,转而关注于瞬间、体验和交流;它比媒体更社交,比网络更社交。
也许大多数社交社交媒体那么关注内容和媒体对象的原因是内容可以被储存下来。把社交当做可以进行指标分析的信息,就像网络上的搜索引擎一样。照片等内容被记录、保存、整理到资料夹里,等待被评估、跟踪和评级。这很合理,这基本是人们用电脑的目的。但可能是因为手机的兴起,人们不再搜索那么多信息,而是做更多交流,那么上述做法在归纳社交行为时显然是有种缺陷的模式。我在这里做的是个大胆的预测总结,但也是时候重新思考完全基于媒体对象的这种社交模式了。
人们仍然可以理解媒体为什么具有吸引力,以及为什么我们想要继续产出和欣赏哪些放置在照片边框里的魅力瞬间。你正在体验的精彩乐队演出、日落、家庭聚会、偶遇喜剧明星:这些都是值得拍照、永久珍藏的。正如我经常所说,短暂性和永久性社交媒体是和谐的而非对立的。就算是 Snap 也常常会成为伟大艺术品
人们很容易就重视起那些特殊时刻,但同样很容易低估两者间那看起来很平淡无奇的瞬间。研究社交世界的人懂得欣赏看似平凡的琐碎下隐藏的复杂性。往往看起来无聊平庸的日常生活反而是重中之重。细小的社交互动组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打招呼、微小、感谢彼此、我们的面孔、我们的琐事和我们时好时坏的情绪。永久性社交媒体很难轻松地捕捉这些重要的琐事。这就是短暂性社交媒体的优势;它为日常交流而生,转瞬即逝、乐趣无穷也意义重大。短暂性社交不会把捕捉最佳瞬间当做社交生活的全部,它更平易近人,更注重日常社交,也就是各种琐事。
Back To News